毋懼政治抹黑 續任中大校長發展創科 段崇智:幫香港打國際牌!
2022年11月1日

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上任時自言不懂政治,無奈政治偏偏找上他。上任僅一年,校園成為反修例風暴戰場,他周旋其中,左右做人難。今年公布獲續任中大校長三年,又遭建制派連番追擊。在本刊訪問中,段校長以「問心無愧」、「正義必歸來」回應外間風雨,並稱大學應利用自身國際化優勢,吸納海外專才,說好香港故事。

撰文:黃愛琴 本刊高級記者、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

自2018年接任中文大學校長一職後,段崇智甚少接受傳媒訪問。那時大學校園已經滿布地雷,諸如拜訪中聯辦被視為「媚共」、「校園能否談港獨」,都是燙手山芋,更遑論往後的腥風血雨。

身為大學校長,他清楚一言一行都得格外謹慎。訪問前,他特意詢問脫掉口罩拍照會不會有問題。

續任並非理性決定

2019年反修例運動後,多名校長相繼宣布約滿便離任,繼港大張翔後,段崇智是第二位獲留任的八大校長。新合約2024年1月1日起生效,為期3年。

儘管校方強調校長遴選程序嚴格完善,並獲持份者支持,但爭議仍然不斷。多名政治人物批評段崇智處理反修例風波的立場,甚至要求在立法會討論其續約。

人言可畏,尤其網絡發達年代,儘管段校長棲身中大深山,坊間的攻擊、指摘,還是聲聲入耳。「我都是人,見到這些comment,問我心情點?當然是不好喇!」語帶無奈,又夾雜一絲氣憤,「我一世人都未發生過這種事!」他一再強調,自己從小到大都是乖孩子,很聽話、守規矩。

談起續任這個決定,段校長坦言考慮了一段長時間。「昨晚同朋友食飯,有人問我為何這麼大膽續任,哈哈,我話如果純粹很理智地分析,計一計得失,我就不會做(校長)了,但是我考慮得更多的是感情上。那種感覺似墮入愛河,我愛上中大了。有了感情,剪不斷,理還亂。」

「留任當然不止『感情用事』,我還有很多事情想要做。有些人說我留在中大是貪圖年薪優厚,這個不是原因。我是覺得自己留在中大可以有進一步貢獻。」

不忘東亞病夫恥辱

18歲便離開香港,旅居美國40多年,段校長常以「歸家之旅」形容自己加入中大。「香港以前是我hometown,現在是我的home。」

他曾在網誌寫道,父母是上一代移民,家境並不富裕,他在香港土生土長,中學畢業後,靠獎學金到美國升學。臨行前,父母籌了500美金給他作零用錢,他一生銘記。父母曾對他說:「兒子,若有機會的話,回來香港做點事吧,這裏是最好的。」這是驅使他回流香港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。

段校長又稱,爸爸當年是抗日軍人,由東邊打到西邊,為國家出生入死,儘管自己旅居美國多年,但是從沒忘記中國人的身份。他最討厭別人稱中國是東亞病夫。「在美國時,每次有人問我是什麼人,我都說自己是香港的中國人。」

今年9月中大推出必修《認識中國》課程,學生需觀看網上講座和完成相關作業,段校長就親身上陣於影片中作課程簡介。

政治常識「惡補」回來

在愈來愈講求政治正確的香港,段崇智上任初期明言不懂政治。經過幾年洗禮,問他的政治智慧可有增長?「這些增長恐怕是惡補回來的,哈哈哈!」他幽默道。

「政治常識,我想是有所增長的;至於智慧呢,仍然麻麻哋喇。即係,智慧是需要練習的,我不想去練習政治果D嘢。」他補充。

記者追問:「但你不碰政治,政治會找上你呀。」

「明白嘅,這就是我荊棘滿途的其中一個部分。如果你條路一路平坦,可能是行錯路,世事一定有挑戰。」他稱2018年上任時似探險,一切未知;續任是明知山有虎。但他稱深受軍人爸爸影響,從來不畏困難。「受到打擊,睡一覺,第二日繼續前進,國歌都這樣唱,前進、前進、前進進。」

他又表示自己是一個堅守原則的人,問心無愧最重要。「有些東西需要超越現實。如果你做的事是對的,正義永遠都會回來的。」

「我總是說,一杯水是半滿還是半空要自己諗。」天性樂觀的他一向喜歡在危機中發掘機遇。

移民潮湧現,不少人說香港已玩完,段校長反而認為危中有機。他稱,以往港人生活安逸,缺少宏圖大志,現在全球政經局勢完全改變,國家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,未嘗不是一個可發光發亮的舞台,將香港轉型成知識型經濟。

如何做到呢?段校長指出,第一要有足夠資源,不只資金,還有空間和設施。「例如你去買樓,間屋外表很光鮮,但入到廚房又無用具,又無爐,廁所無水,那你會不會買呢?所以香港要將basic equipment、resources建設好。」

近年港府和大學亦循此方向發展,包括建立以本港大學為基地的創新中心(InnoHK)及多個聯合實驗室等,推動產學研合作。

吸納在美華裔學者

第二,要有足夠多「叻人」。「你把廚房弄好了,但無人識煮飯亦無用。」移民潮令人才斷層,培養新人需要一段時間,當務之急是招兵買馬。段校長稱這方面本地大學可以發揮重要角色,替香港羅致國際頂級學者和尖子。

一大契機是中美政治摩擦增加,四成在美華裔學者表示想離開美國,本地大學可招聘他們來港教書、做研究。方法諸如在大學建立一個超級實驗室。「美國那邊push人走,我們沒有pull(拉)也是不行的,港府可能未必懂得怎樣吸引科學家,大學卻很在行,絕對幫到手。」

論科研實力,本地大學絕不「輸蝕」。舉例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,本港大學破紀錄囊括了204項大獎;最近出爐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(THE)「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」,香港有5間大學躋身100大行列。

除了專業人才,大學招生亦要放眼全世界。段崇智以成本角度分析:「一個香港學生由0到18歲,他父母花了很多本地資源培養他。但如果搵一個外地學生來香港,他父母在外地養大他,我們不用花一分一毫,很划算。」

參考外國專才政策,段校長表示稱曾向政府建議,延長成績優異的非本地畢業生留港時間。特首李家超於首份《施政報告》採納建議,將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╱回港就業安排」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兩年。「因為香港之前走了很多非本地生,對本地是重大損失。他們搵工難,面對言語、文化障礙。」

培養「世界公民」是使命

修例風波後中大曾被某些人稱為「暴大」,會否影響國際收生?段校長表示絕對否認這(暴大)污名化的講法,又稱不擔心事件會影響中大的國際聲譽。他指出,今年中大新教職員中,仍有50%為非香港居民,如果沒有疫情因素,相信比例會更高。DSE 8名狀元,中大囊括了其中6名,成為大贏家。而報考中大的內地生人數,更是年增3倍,以往2000多人爭300個學位,今年6700人報名仍只收300個,變相生源更優質。

段校長稱一直與內地大學保持良好關系。兩年前風頭火勢時,有位內地校長更曾安慰他不必太擔心,事情終會過去。「他們很明白事理,做學問的人都有點腦筋,不會看完頭條新聞就照單全收,他們會思考的。」

問題在於本地有不同聲音。在今年中大開學禮上,校長鼓勵中大生要培養環球視野和素養,成為「世界公民」,卻被前特首梁振英連發四帖批評「沒有要求學生愛國愛港」。對此校長大感無奈,他表示:「有些人批評我們經常講『世界』,其實『結合傳統與現代,融會中國與西方』是中大創校使命,即是要充當一個連接中國與全世界的橋粱。如果我們不談世界,那是有問題的。」

尤其在西方媒體不斷抹黑、妖魔化香港情況下,段校長指出八大院校都有共識要到國際推廣,修正國際社會對香港的印象。

他指出,以前外國不會質疑香港的「一國兩制」,最近開始變得模糊。「每次見到New York Times、Bloomberg、CNN描述香港都是一面倒唱衰,寫得很恐怖,我都會好㷫!」例如說香港已失去言論、學術自由,經常捕捉異見份子等,段校長稱這些報道不盡不實,需要大力修正。「我們要出去大聲同人講,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,不是一國一制。」

Soft touch比賣廣告有效

問題是應由誰人、怎樣說好香港故事?段校長認為學術界當仁不讓。試想想,如果由官員自己講,有切身利益關係,恐怕欠缺說服力。況且一些港官已被美國制裁,想出國當說客亦不容易。

反而學術界形象較中立,教授普遍表達能力佳,且經常與外國交流,適合充當國際親善大使。

「你知喇,學術界一向較清高,不會聽晒政府話。美國政府叫打壓中國,那邊的大學反而想跟我們合作。」

曾有人以段崇智持有美國護照做文章,質疑他的政治忠誠,他解釋,自己旅美幾十年,沒有護照的話工作非常不方便,特別是出入境。

其實段崇智覺得,深厚的西方經驗,正是他說好香港故事的最大本錢。首先他在美國生活、工作多年,曾於美國匹茲堡大學擔任要職,熟悉當地高等教育體系;同時他也是生物醫學的國際權威,桃李滿門,人脈豐富。憑藉「江湖地位」,現在他每次與外國學者交流,或者參與國際學術會議,都會趁機替香港說好話,並得到回響。

今年暑假,他到美國訪問,與當地一間著名大學洽商能否深度合作,該校校長很感興趣,但是卻對香港的政治環境有不少顧慮。

「那位校長說:『Rocky,我老實告訴你,我不知道香港是怎麼一回事。』我說:『你一定是看了New York Times吧。很遺憾,那些報道都是不盡不實的。』他說:『那我怎麼知道你講的就是真的呢?』我就說之後邀請他來中大住幾天,眼見為實。」

要成功說好香港故事,段崇智認為軟銷往往比硬銷更奏效,亦需要多層面進行。「我曾建議UGC找幾個校長、教授去紐約的大學講一堂課、見下學生,那樣很有效。」

「大學是作育英才的地方,如果能夠在這個環節將正確香港訊息傳播開去,就能產生深遠影響。」

他又舉例中大在19年已與史丹福大學建立了學生交換計劃,史丹福每年派出20多名優秀學生到中大交流,可惜前兩年由於疫情關系未能全員成行,今年終於做到。段校長說,這些交換生回去美國後會成為中大的ambassador(大使),幫助推廣香港。

他高興地說:「前幾日我跟他們(史丹福交換生)食過飯,他們全部都是叻仔叻女,我說下次帶他們去大埔街市買菜,體驗香港生活,他們很開心。這些soft touch,其實比賣廣告更有效。

節錄自《信報財經月刊》2022年11月號